整体搬迁是青山高中浴火重生、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时的七一桥以东东宝初中所在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成规模的工厂企业,更谈不上什么市政设施,周边多是农田荒地,几乎就是荒凉的的乡村。
首先,东宝初中仅有一栋简陋的教学楼,教学、办公本来就很拥挤,没有任何可以容纳高中教学的设施。把高中搬过来,一切需要从头开始,而东宝区是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区,百业待兴,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企业,政府的财政基础相当薄弱,根本没有财力投入学校的搬迁建设,钱从何来?
其次,当时青山高中的教职工,少数几个是从市直其他学校调过来的,还有一些新分来的的师范生,绝大多数教师是近几年才从乡镇高中选调来的。那时进城可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现在费尽周折进了城,却又要搬到一个近似乡村的地方去,上下班很不方便,不少人心中打起了鼓。
困难显而易见,但在当时科教兴国、大力发展教育的大气候下,困难没有难倒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也没有难倒东宝中学的教职员工。
市、区两级政府经过联席会议决定,对东宝中学征地规划等特事特办,在审批环节上一路绿灯,在费税方面给予最大幅度的优惠减免。当时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之高真是惊人,从1994年12月作出搬迁决定到1995年9月8日教学主楼奠基,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没有建设资金,区委区政府报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号召全区人民为东宝中学捐资建校。而学校内部,学校领导班子认识高度统一,多次召开教职工动员会,宣传搬迁新建的必要性,组织教职工到征地现场参观,学校领导指着学校规划蓝图,憧憬学校美好的未来,激发起教职工克服困难、干事创业的激情。
在此期间,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现场视察调研,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在1995年9月8日东宝中学教学主楼奠基仪式的现场,市、区两级党政领导和东宝区属各单位的负责人慷慨解囊,为东宝中学的建设捐出了第一笔资金。此后持续五年,原东宝辖区的人民共为东宝中学捐资近700万元。这笔资金在现在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收入水平和建筑成本都比较低的情况下,对东宝中学的第一期建设是弥足珍贵的。
可以这样说,如果把东宝中学看作是一座丰碑,她记载着当时的市、区两级党政重视教育高效务实的作风和东宝人民群众支持教育的不朽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