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案例
2020-06-16 17:58:49 来源: 作者: 【 】 浏览:281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中学  李俐 13971831359
 
  [案例背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百花竞芳的文学园林里,诗歌这朵奇葩独压群芳,灿烂无比。这里孕育诞生了屈原 、李白 、杜甫等不胜枚举的伟大诗人;这里出现了《诗经》《离骚》等不朽的作品。新教材古代诗歌比重增加,新课标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提高了。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中提高审美素养? 
   [案例描述]
   在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课题:《定风波》  作者:苏轼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高一   课时: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来源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 欣赏、评价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3. 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4.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
2. 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
3. 对于苏轼,学生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播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2. 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意象、意境、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五、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 遇雨乃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
2. 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
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到雨的表现。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
   ﹙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
       ﹙1﹚基本信息
      ﹙2﹚人生经历:《自题金山画像》
      ﹙3﹚成就风格:①成就②风格
2.论世:背景链接
⑴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⑵沙湖道中遇雨
﹙二﹚整体感知:
1. 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
3.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学生活动
1.时间:3月7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仆人 、同行、余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
2.→雨中事: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雨后情:蓦然回首→云淡风轻
3.→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抓住意象、领悟内涵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三﹚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1. 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 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
学生活动
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险、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现手法:
①以小见大
②曲笔  一语双关  
③对比
④隐喻寄托﹙象征﹚
设计意图
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四﹚拓展阅读
阅读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与《定风波》比较,领悟诗情手法。《望江南  超然台作》写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因公等事欲归而不能归,抒发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上片写春景,下片写情,体现作者寓情于景的功力。《定风波》通过途中遇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以小见大、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学生理解。
﹙五﹚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课堂练笔,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 教学评价设计
1. 学生初步了解了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
2. 学习鉴赏诗词的一些表现手法。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案例思考]
   诗歌是用文字勾勒的情感之花,作为一名教师要用怎样的方法让花朵绚烂绽放?通过以上实践,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迁移拓展等方法进行诗歌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反复诵读,思考品味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课堂,在校园飘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别之处。具体做法:①让朗读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②反复朗读与熟悉理解内容相结合;③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感情,便会给学生美的熏陶。
    2、抓住意象,领悟内涵
  在诗歌的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可以是自然之物,也可以是社会人事。读者只有对意象的感知、领悟,才能徜徉诗歌王国,汲取其精华。
   3、联想想像,丰富意蕴
    诗歌是高度凝练含蓄的艺术,留有很多的“空白点”。这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让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填补“空白点”,需要我们进行联想想像。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就无法进行诗歌鉴赏,更无法获得审美体验。有人说联想和想象是诗歌鉴赏的两个翅膀,此言得之。诗歌鉴赏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内容,丰富意蕴。
   4、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阅读一首诗,拓展延伸若干首,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可以发展迁移能力,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大量的比较阅读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诗歌的理解也更深更透彻。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让我们师生共同热爱阅读古诗词。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并通过这些方法去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拨动学生的心弦去咀嚼文本、体味文本,进而获取情操的陶冶、素养的提高。让我们师生一起品味中国诗词文化,一起传承我们的国粹经典,一起品味诗意人生。
 
 
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 我们现在树立的很多典型我们现在树立的很多典型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