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构建校园和乐文化 促进东中特色发展
2016-10-20 10:47:55 来源: 作者:郑西银 【 】 浏览:27756
  引子  两种文化,两种结果
  2016年里约奥运,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很多人谈论女排精神,从某种角度看,女排精神就蕴含“和乐文化”。女排团结奋进,就是“和”;永不言败,就是“乐”。中国女排小组赛2:3负于巴西,她们不气馁,不放弃,进入淘汰赛后女排奋力拼搏,历经18次逆转,战胜上届奥运冠军东道主巴西队,晋级四强。半决赛中,面对小组赛惜败过的欧洲新贵荷兰,女排姑娘毫无畏惧,斗志高昂,以3:1将其挑落马下晋级决赛。决赛中,面对小组赛中以3:0狂胜过自己的塞尔维亚,女排姑娘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奋勇拼搏,全面爆发。3:1力克塞尔维亚,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从电视转播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比分落后,郎平要求暂停,郎平对队员都是鼓励加油、战术布置,没有埋怨、责怪。这就是“和乐”文化。对塞尔维亚的第四局,23平时,塞尔维亚教练要求暂停,责怪队员,声色俱厉,态度强硬。结果队员发球失误送了1分,23比24。中国队发球,对方垫球过网,惠若琪一个探头,结束战斗。
  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精神的鼓舞是无穷的。女排夺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也渗透有和乐文化的力量。记得2004年雅典奥运女排决赛中俄之战,前两局,俄罗斯2:0领先。当时中国队的教练是陈忠和。恰好他的名字有个“和”字,他也真是人如其名,尽管情况危急,依然是微笑布置战术,平稳队员心态,中国女排不放弃,一分一分追,连扳两局。教练卡尔波利暴跳如雷,厉声训斥队员,结果还是被中国队翻盘。如果卡尔波利不是给队员那么大的压力,或许结局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之一,中国文化讲“和”,西方文化讲“斗”。两种文化,导致两种结果,书写不同人生。
  一、“和乐文化”的理论依据
  荆门市东宝中学提出以“和乐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旨在通过“和乐文化”的建设,营造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其乐融融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突出学校“和谐”、“快乐”的文化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给力教师出彩人生,推进学校创新发展。“和乐文化”,即“尊重差异,多元统一,各得其所,各有所乐”的文化理念,和是有差异有统一的过程,乐是达成的结果和境界,学校的师生应在这样的理念引领和文化建设中得到发展。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和独特品格,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爱好是第一老师,更是“乐学”之源。“和乐”确定为东宝中学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与战略性需求紧密统一。“和”是东宝中学的兴盛之道,“乐”是探究研学之魂。将“和乐”作为价值主张和文化选择,是东宝中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现代先进教育管理思想的借鉴与应用,是对荆楚地域文化的吸收与扬弃,更是对东宝中学二十多年办学历史经验教训的理性总结与哲学思考。
  
  (一)“和乐文化”的传统文化依据
  “和乐文化”是对传统的“和文化”与“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和”最初出现在《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宇宙间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性命”,合在一起称为“太和”,天道变化的重要作用就是保持宇宙的协和。《周易》之后,“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宇宙观,达到“太和”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理想,“和”也成为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
     “和”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人的身心的协调。《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孔子的弟子就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三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即天下一家,协和万方。四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两千多年来,“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之一。“乐”字,从字源学意义上探寻,是人举着丰收的谷穗跳舞,充满收获的喜悦。这应该是音乐的起源,所以后来又有“乐”(音乐的“乐”)的意思,在实际生活中,“乐”有喜悦、快乐、喜欢、乐观等多重含义。《易·系辞上》说:“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说,如果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懂得生命的本质,就快乐无忧。?
   “乐”(yue)在儒家形成一种教育的门类:乐教。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五音是一个谱系;突破了“五音”,有了半音后,音乐更活泼俏皮,既堂堂正正又变化灵动。这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多元文化与一致性的结合,是一种“和”,我校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教师,脾气性情、家庭背景、文化阅历多有不同?。强调和谐时可以和而不同,“乐”本身就有和谐的意思。当乐(le)成为心境,儒家又把它与喜爱结合在一起,“知之不如乐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后来,孔子又将“乐”发展为一种“乐学”的教育思想。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快乐的人。这一思想,比近代“快乐教育”的鼻祖斯宾塞的理论要早两千多年。乐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她对儿童的期许:美美地想,乐乐地做。乐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自由审美境界。其境界很高,内涵丰富,不是单纯的、低级的感官快乐,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乐,是一种个性,可以从古代教育传统中找到很多,有审美自由,欣欣快意、中心鼓舞的意思。在东宝中学,我们认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稳重庄严;水,灵动活泼。我们的教育就既要有理想原则,又要有生动情致。理想原则让大家的内心趋向的目标更高更远,而审美自由则能让老师教学时不觉得是在被动地教,学生学习时不觉得是在被动地学,完全达到忘我的境界,摆脱功利,摆脱束缚,达到乐学乐教,享受课堂。这应该是我校师生奋斗的目标。这样,“乐”中有“和”,“和”中有“乐”,让“和乐”成为东中的教育愿景。
     构建“和乐文化”,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运用和教育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二)“和乐文化”的现实依据
  构建“和乐文化”也具有社会发展的现实依据。几代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都有过重要论述。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说:“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强调团结就是“和”,实现共同理想就是“乐”。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是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体现人性的和谐治理。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在2007年3月7日与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一起讨论时,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很有深意的生动论述。胡锦涛在论述中说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他特别指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习近平总书记说,“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这也是学校构建和乐文化的最重要的现实依据。
(三)“和乐文化”的教育学依据
  1、主体教育理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就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理论,并在其后编写的《教育学》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所谓的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2、快乐教育理论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提出并实施了“快乐教育”。斯宾塞认为,成功无止境,快乐才是最高的追求。一百多年前,斯宾塞身体力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致力于让师生体验受教育的快乐。他指出,快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师生的素质,引领师生学会以快乐的心态为人处世、学习探究,使学生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并能保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把快乐还给师生,通过改善心态让师生获取快乐、感受快乐、体会生活质量。
  “快乐”不仅是快乐教育的手段,而且是快乐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快乐教育主张让师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情趣盎然、发现快乐、体验快乐,在快乐的心境中师生成长,成为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主动探究的未来型人才。因此,师生快乐发展是快乐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快乐和发展互为动力和目标——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开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斯宾塞的教育著作自问世以来,成为西方家庭和学校的教科书,成功培养了无数卓越的孩子。
  3、因材施教理论
  和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多元统一,协调发展。东宝中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的初中学校,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情感表达、审美观和生活观念千差万别,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独特性与差异性,根据学生年龄、生理特点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因材施教,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创办社团,举办艺体节,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利用东中音乐、体育等良好办学条件、师资优势、办学经验培养特色人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和乐文化”的可行性
    荆门东宝中学至今已走过20多年风雨历程,积淀了20多年办学成果。
(一) 办学背景相合。 1985年以来,先后由原盐池高中、青山
高中、东宝高中、东宝初中、石化中学高中部五所学校几经整合,最终形成今天的湖北省示范高中荆门市东宝中学。学校在合并过程中,又从钟祥、京山、沙洋等周边县市选调了一批骨干教师,招聘了部分高校优秀毕业生,不同学校、地区的师生汇聚到一起,不断地磨合、融合、合作,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和周边的社区也形成了良好和谐的互动关系。可以说,东宝中学的诞生过程,就是“和乐文化”的生动写照。
(二) 办学地域相补。东宝区是荆门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荆
门市的核心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有人说,得东宝者得荆城,得东宝者得荆门。东宝中学坐落荆门东大门,是进城出城必经之地,是荆门学校荆门校园文化的窗口。
荆门有东宝山(因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山顶建造宝塔故名
荆门东宝山,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象山(因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在此读书讲学布道而得名),这两座山的历史文化沉积深厚,东宝中学可以从中提取深厚的和乐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办学内涵。
   (三)办学理念相契。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制定了中期和长期办学目标,启动了创示范高中、创文明单位、创园林学校的“三创工程”。其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德商、智商、情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体现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观,“一主两翼”,特色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各有所长的人才观,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观,这些都是“和乐文化”的基石。
  (四)办学途径相融。学校在管理上实施以公平、公正、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开展以传帮带、拜师结对为主要内容的“青蓝工程”,做到“和谐管理”;在教育教学上,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张学生大胆地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三个“主张”),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三个“给”),并积极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进课堂”“感恩东中”“读书月”“成人礼”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舞蹈队、合唱团、扬帆文学社、戏曲说唱团等学生社团活动,同时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德育三结合》《新“三好”之路的探索与实践》等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营造出良好的“和谐育人”的氛围;在校园建设上,学校以创建省级园林式学校为契机,净化、绿化、美化校园,使得校园高低层次参差错落,各功能区划分清晰,亭榭雕塑点缀其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怡人,“和谐环境”已然形成。这些都是“和乐文化”的成功实践。
   三、“和乐文化”的现实意义
  构建“和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推动学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和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句出自《学记》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师生关系和谐,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势必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师生心情特别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教师、学生的人身安全。一些地方出现的教师体罚学生,学生、家长殴打教师,学生自杀等事件,都呼唤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原因,从教师主观方面看,一是缺乏依法执教的法治观念,二是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缺乏“和乐文化”的“底蕴”。当前,应试教育还客观存在。教师、学生都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缺乏“和乐”文化底蕴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容易“发毛”、“发飙”,言行失控,说出伤害学生自尊的话甚至动手;学生受影视、游戏中不良文化的影响,也容易出现暴力行为,激化师生冲突,导致恶性后果。
   学校注重开展“和乐文化”建设,帮助教师在思想深处确立“和乐”理念,使之成为教师的价值观,成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就能理性、冷静的处理师生冲突。因为,“和文化”倡导包容,君子贵和,有容乃大。教师受其影响,就会包容学生的缺点、错误,眼里容得下沙子,善于缓解冲突、化解矛盾。“和文化”还会提醒教师学会“忍”。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即使学生有不礼貌、不冷静的行为,教师也要保持克制,控制情绪,安抚和稳定学生,巧妙化解冲突。“和文化”倡导教师提高师德师风修养,养成态度亲和、心态平和、和风细雨的君子风范。这些都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必需的。
  其次,“和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提高师德修养,促进教师关爱学生;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发生。“和”文化提倡“善”。与人为善,才是君子。孟子说,“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只有具备了善的品质才可教育他人。善,对教师而言就是对学生的爱心。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是他对为师之道的一种解释:我为什么要为他去劳作呢?因为我爱他!我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教育呢?因为我爱他!可见,教育是具有爱心的人所从事的事业。教师对学生有爱心,就能够关爱学生。学生就“亲其师信其道”,快乐的成长。二是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因为“和乐”文化倡导友善、关爱、互助、孝敬、尊重、明理等品格;三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和而不同”。无忧无虑是孩子的天性,“和乐文化”就是要维护和发展学生的这种天性,尊重孩子“童年的快乐”,还孩子“快乐的童年”!通过实施“快乐教育”、打造“快乐”课堂,激发童心童趣,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快乐学习,增长智慧,发展能力。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打造快乐校园,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再次,“和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保障教师安全执业。加强“和乐文化”建设,预防教师体罚学生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对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保护。如果说,法治观念对教师是一种“硬约束”,依法执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那么“和乐文化”对教师就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对教师的影响更潜移默化也更深远持久,是一种对教师的保护机制,可以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生本”理念,建立预防过激情绪和过激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法律、道德和理智的轨道上进行。
  二是促进教师乐教敬业。建设“和乐文化”,课堂是主阵地。这就促进教师去学习和研究“快乐教育”理论,探索打造“快乐课堂”的方式方法,从而推进教师去思考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这一内容怎样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怎样导入新课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什么认知障碍?怎样引导学生识别认识误区、试题“陷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怎样才不枯燥乏味?怎样才能生动诙谐?学生在练习中会产生哪些错误?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何既引导他去纠正,又不戳伤他的积极性,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使他产生自卑感……当这些问题经常回旋在教师头脑中的时候,乐教敬业的师德就悄然呈现在教师的身上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得到新的提高。教风、校风、学风都会有积极的变化。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无疑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三是促进教师合作共赢。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的职业生命,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事业之基。教师的专业提升发展问题,在教育竞争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举足轻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尤为迫切。那么教师专业提升的途径有哪些呢?一是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二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三是“同伴互助”。建设“和乐文化”,会与上述三条途径自然“接轨”,特别是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同伴互助”。因为,“和”不仅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包括教师与教师、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建设“和乐”文化的过程中,学校会组织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例如开展“快乐课堂”的说课、听课、评课活动;会组织有关“和乐文化”的理论研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才华会得到锻炼和展示,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会得到正常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会得到提高。教师会多出成果、人生出彩,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构建“和乐”文化有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和乐”文化的生命力经过5000年历史的检验,至今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和乐”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功不可没。老红军王定国曾是中央红军剧团的演员,回忆长征爬雪山的情形,她说:“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啦啦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红军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这说明“和乐”文化对鼓舞士气、增强团结、振奋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学校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是新时期的长征,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需要全体师生紧密团结、快乐学习与工作。因此,学校加强“和乐”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团结,增强学校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擦亮学校文化品牌,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发扬团结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努力形成同心同德、同和同乐的校风,亲和乐教、敬业精业的教风,善思乐学,求真求新的学风,实现为人诚实、精神充实、学业扎实、身体结实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东宝中学“和乐文化”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和乐文化”的基因。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前提下,传承“和乐文化”,弘扬“和乐文化”, 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东宝中学办成特色鲜明、和谐快乐、质量过硬、师生幸福指数高的荆楚名校。
我们相信东宝中学一定会有一个和谐美好的明天!
 
 
在各自造就了一座高山的同时在各自造就了一座高山的同时 则必然人心不服则必然人心不服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